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以优良作风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凝聚起克难攻坚的强大力量。
一、以史鉴今,警惕“四风”之弊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于不良风气坚决纠正坚决抵制,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赢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建党92年的实践证明,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是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结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教训,就是在于他们作风出了问题,严重脱离群众,没有依靠群众、失去群众信任的结果。在新形势下,抓作风建设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基层组织处于工作的第一线,最贴近群众。基层就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政策的贯彻,国家机关对农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农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转,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和管理。深处基层的党员干部更要对作风建设有清醒认识,不能因深处基层权小位低而放松警惕,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截至今年3月31日,共处理违纪人员42666人,其中,乡科级干部40405人,占到总数的94.7%以上。开公车接送亲戚朋友、逢年过节发放福利等现象,曾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当然,即使在整治‘四风’利剑高悬的背景下,仍然有人心存侥幸、置若罔闻、以身试法。八项规定管的多是一些“小事”,小事虽‘小’,但涉及的面广、量大,也最容易反弹。小事虽“小”,但如果不及时处理任由其发展,则可能演变成大的危害。
二、望闻问切,把脉“四风”之根
(一)自我剖析,看精神信仰上是否缺钙。一个人作风好坏,关键在于思想营养。营养不良就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精神缺钙,迟早患上思想软骨病,如不及时充电补钙,挺身站立都成困难,何谈作风形象,任其发展必将滑坡堕落。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在讨论和征求意见时都认为,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在主流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同差距。如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基层党员面对是非沉默不能坚持原则,有的在外出不向组织报告或不主动联系,有的不维护党员形象不严格约束自己甚至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百姓。归根结底是学习不够,忽视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在学习上,以日常事务繁忙、年龄偏大为由,不能静下心来学;统一要求时突击学,自学流于形式,不能主动地学;无计划无选择,不求甚解,不能系统地学;书目多却束之高阁,遇事不明了时现学现卖,不能持之以恒地学。学习不深入,容易导致思想滑坡,精神信仰缺失,宗旨观念淡薄。学习不静心,不反思总结,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陷入为做事而做事的困惑,不利于工作提高。学习不持久,工作能力原地踏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
(二)群众把脉,看服务能力上是否贫血。在走访调研中,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现在政策好了,物质条件好了,但干群关系反而疏远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弱化了。有的同志认为只要把项目落实好了,发展搞起来了,是否与群众打成一片无所谓,是否把党建工作一抓到底无所谓。有的干部满足于当撞钟和尚,得过且过混日子。对上级政策吃不透,对下民情了解不充分,对己差距认识不深刻。特别是身处最基层的年轻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不足的危险尤为突出,“本领恐慌”已成为干部的软肋。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捉襟见肘。有的年轻干部对惠农政策一知半解,不会作群众工作不愿做群众工作害怕做群众工作。
(三)干群会诊,看作风问题上是否有垢。通过组织基层干部群众讨论座谈,对存在的作风问题进行了反思: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对“四风”问题认识不足,认为基层无职、无钱、无权,干部工作十分辛苦,不存在“四风”问题,搞形式、摆架子、图享受只是少数高层领导干部身上才可能出现,不能真正结合自身实际来看问题、找差距。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思想上随大流,作风上跟大势。不能经常性的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批评他人好人主义,以优点代缺点,以共性问题代个性问题。自我批评如蜻蜓点水,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只靠一张表,不能结交穷朋友听真心话。对作风上存在的细小问题缺乏警惕,认为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可以忽视。
三、因病处方,根治“四风”之疾
(一)知行合一,要学习更要实践。学习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宣传教育、自我反思、制度激励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重新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把学习转变为一种自觉行动,把学习上升为政治责任,把学习作为战胜“本领恐慌”的有力武器。学习方式宜灵活多样。机关党员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农村党员以会代训、开展远程教育,流动党员送教上门、快递送学,实现学习教育不掉队,精神传达全覆盖;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发挥集中学习的资源优势,激发个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系统性;专家授课与内部交流相结合,开设机关年轻干部讲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学习内容要有机互补。理论读本与新型媒体学习相结合,在书籍中提高理论素养,在网络学习中获取最新时政资讯,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人文著作与法律法规相结合,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思维的缜密性;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拜基层群众为师,紧密结合业务工作,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思想作风扭转了,精神状态好转了,实践能力也要进一步增强,要把对党的忠诚对理论的感悟运用到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实践中。特别是要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的教育培养,使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如通过开设年轻干部讲坛、组织开展调研活动,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担任联村领导、流动支部第一书记等职务,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老干部传帮带,学会与群众打交道,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真正做到“进群众家坐得住,群众反映意见听得进,群众语言说得来,群众有难题解得开”。
(二)惩防并举,要整风更要防风。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既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也是社会复杂性的折射。改进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改进作风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不良风气出现了要制止,不良风气形成气候了就要整风。所谓整风,就是集中一段时间集中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党历史上多次开展大范围的整风活动,对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严肃了党风党纪,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但光靠集中整风只能在一段时期内树立正气。要想将作风建设贯穿始终,还必须防风。对不正之风能见微知著,及早防范,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从某种程度讲,事前预防比事后整治显得更为重要。对作风上的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应当尽早抓从小事抓,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时时念念紧箍咒,常常敲敲警醒钟,划好警戒线,设置高压线,筑牢防火墙,修好防波堤。党和人民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抓好作风建设的防线,既是从严治党的根本需要,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负责的体现。
(三)远近结合,要实效更要长效。反“四风”要注重实效。要克服思想认识不到位、查摆问题不深入、谈问题提建议怕得罪人、开民主生活会走过场的“新形式主义”。改进作风还要注重长效。随着八项规定的严格落实,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呈现出新的气象。但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良现象仍会影响着党员队伍,党员队伍内部认识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作风问题以新的形式浮现,这些都注定了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推进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狠抓落实。要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生活保障制度。基层组织要结合实际将制度细化硬化,始终坚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