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40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还充分证明了在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自信下逐步形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绝不动摇。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准则,是制定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及各项政策的总依据,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同党在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密切相关、同党的伟大事业密切相连。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实践中,为完成不同阶段的历史性任务所制定的基本路线有时也称为“总路线”。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开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并在“一化三改”或称“一体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成功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了“必要准备”;党的八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也曾提出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然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曾有过严重曲折与失误。这也要求党的基本路线必须重新确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明确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成为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时代潮流,成为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要。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向前推进。党的十三大指出,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同年,党的十四大将这一基本路线首次写入党章。随后,党的十五大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位一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并牢牢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着政策和策略,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决定着全体人民的幸福安康。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质上就是党的政治路线,同人民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同党的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密切相联,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它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方面全方位地展开,还在新的伟大革命中不断发展和完善。2007年,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目标一起写入基本路线,并形成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四位一体”的基本纲领;2017年,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在把“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一起写入基本路线的同时,又将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升为“现代化强国”,形成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牢牢坚持“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供给侧改革等,脱贫攻坚,稳中求进,坚定“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全面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牢牢坚持“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伟大实践所决定的。其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牢牢坚持、毫不动摇。坚持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就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总之,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改革永远在路上,开放的大门永不关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咬定目标不放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前途十分光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处在攻坚期、决胜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也已经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开创,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需要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没有实现,任务仍然很艰巨。
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党还必须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保持政治定力,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乱局中保持战略清醒、在变局中抓住重要机遇,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深刻变化,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咬定目标不放松”,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因此,新时代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现责任担当的政治路线,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验总结和时代使命。(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中外社会主义比较研究基地、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