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是否有风骨,关键看他有没有担当,能不能坚持原则,敢不敢斗争 。
风骨,原本用来形容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魏晋以后,开始用来品评人物,多指人的品格刚正。一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做人要有风骨、有气节,特别是政治人物,要练就一副铮铮铁骨,才能经受考验、赢得挑战。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党员干部政治气节、政治风骨”。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如何培育政治风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充盈的浩然正气,值得深思。
政治操守正,政治风骨硬。政治操守是融于政治信仰的高尚价值追求,它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以红色革命精神为底色,既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更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勇毅。今天的共产党人要树立良好的政治操守,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严守党的政治规矩,增强用政治观念指导工作的能力。
涵养政治操守,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刘少奇同志曾指出:“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现实中,理论修养是一名共产党员政治操守的外在表现。党员干部如果不注重加强理论修养,理想信念就容易出问题。比如,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理想信方术,不敬人民敬“大师”,精神世界极度空虚;有的把共产主义看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思想消极颓废;有的把西方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奉为圭臬,价值观发生偏差;等等。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皆与理论修养不够有关。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才能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要挺起政治担当,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古往今来,人们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是否有风骨,关键看他有没有担当,能不能坚持原则,敢不敢斗争。现实中,一些人不问政治是非、不讲政治原则。比如,有的“爱惜羽毛”,奉行“明哲保身”那一套,在大是大非面前当起了无原则的“好好先生”;有的投机钻营,热衷于和一些“有家底”“有来头”“有背景”的人交往,遇事对自己有利的就上、不利的就躲,遇到重大政治事件和敏感问题没有态度,甚至耍滑头、当“墙头草”;等等。这些没有政治风骨的人,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考验,必定是靠不住的。强化政治担当,增强斗争精神,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把那些敢于担当、善于实干的干部选出来,把那些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干部用起来,让患得患失、偷奸耍滑、投机钻营的干部没市场。只有让有政治风骨、有担当自觉的干部受提拔、得重用,干部队伍才会见贤思齐,把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推动发展、服务民生上来。
要坚持廉洁自律,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廉洁从政,一靠监督,二靠自律。明朝大臣于谦一贯廉洁,“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耳熟能详的诗,正是对他政治风骨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强烈的自律意识。革命老人谢觉哉把自律自省比作“跟自己打官司”,即自己当被告,自己当律师,自己当法官,对自己的缺点毫不客气,表现出严于律己的革命精神。周恩来同志一生“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他为自己写下《我的修养要则》,为亲属制订《十条家规》,并身体力行,堪为廉洁自律的楷模。从政为官者如果疏于自律,政治上就难以保持“耳聪目明”,思想上更难以做到“一尘不染”,很可能从小事失格、小节犯错开始,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一些领导干部落马,其堕落轨迹中皆有不自省、不自律的印记,教训深刻。
实践证明,廉洁自律是培育政治气节、政治风骨的重要前提。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坚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审慎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圈”“交际圈”和“娱乐圈”,坚决防范“糖衣炮弹”的腐蚀,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不干,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政治本色。(稿件原载:《江西日报》2019年05月16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