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基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机遇和挑战并存,基层干部如果单纯依靠个人工作经验来应对新形势下的工作,难免会出现“本领恐慌”,如果只会运用旧思维、老办法势必难以经受住新考验。笔者认为,要实现基层跨越式科学发展,核心在人,要害在干部的素质能力,新时期基层干部,不仅要加强党性修养、理想信念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主动“沉”下去,经常到一线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为民服务本领,适应新常态基层工作的需要。
善听群众心声,争当“倾听”型干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面对纠纷多、诉求多等情况复杂的乡镇工作环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意识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了解社情民意、衡量为政得失的有效途径。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诉求,是工作、决策的“第一信号”,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群众意见虽小,但民情事大,关系人心向背。因此,认真听取与吸纳群众意见,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次行动,而是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应对群众诉求,争当“能说”型干部。当前,基层干部不仅要能听,还要能说,会说已成为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不可或缺的能力。笔者认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多阅读,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还要广泛阅读历史、文化、国内外大事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的习惯,对某项工作、某件事情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用简洁、清晰的文字、图片总结出来,提高干部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提高综合素养,争做“能写”型干部。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挤出时间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深入基层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亲临一线,捕捉最实际、最基础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做到脑中有“物”,心中有“数”。勤于动笔,把捕捉到的东西进行筛选梳理,分析概括,提高干部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
提升实践能力,争做“善干”型干部。强化干部基层锻炼力度,促使年轻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锻炼提高自己。积极开展轮岗交流以及挂职锻炼,畅通上下流动、平行交流渠道,积累干部工作经验,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以及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工作经验、领导才干上形成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