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抓实基层党员教育工作,需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升腾农村党员教育“烟火气”,不断激活农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内容要饱含“泥土香”,让农村党员教育植根乡土接地气。农村党员教育要避免“高空作业”,必须俯下身来倾听基层声音,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口树下、农家院落。红色村史馆里的老照片、老党员口述的奋斗故事、乡村振兴中的鲜活案例,都是最生动的教材。要善于从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提炼教学素材,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农事生产、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等实际工作有机融合。要通过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讲述身边榜样故事、剖析乡村振兴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深奥的政策通俗化。可以采用“院落课堂”“田间讲堂”等灵活形式,用乡音土话传递党的声音,让农村党员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亲切的氛围中深化认识,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生产生活同频共振。
形式要融入“家常味”,让农村党员教育贴近生活聚人气。农村党员年龄结构多元、文化水平不一,教育方式必须灵活多样。传统的“读文件、念报告”模式难以吸引人,要善用群众语言阐释党的理论,把政策文件转化为生动故事,将大道理融入日常生活。要组织“板凳课堂”等互动式学习,邀请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等现身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要借助新媒体手段,通过微信群推送“微党课”、短视频展示“先锋故事”、直播互动解答政策疑问,让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也能“不掉队”。要邀请“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人”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家常话聊大道理,让农村党员教育有滋有味、见行见效。
成效要结出“实干果”,让农村党员教育助推发展强底气。党员教育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必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痛点难点,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发展实绩。要聚焦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关键领域,采取“课堂+基地”“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把党课搬到农业产业园、环境整治现场、矛盾调解一线,让党员在具体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能力。要建立健全“学用转化”机制,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先锋岗,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承诺践诺活动,组织技术能手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让党员在产业发展中当先锋、在基层治理中作表率、在服务群众中显担当,切实把党员教育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深度融合。要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对学习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教育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