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就是乡村治理多元主体之间通过一定的关系模式或行为模式,共同推动乡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乡村治理包含着丰富的要素:主体、结构、方式等。从治理主体层面看,乡村治理实践中多元的主体主要包括基层党委、基层政府和基层社会组织以及村民等;从结构功能层面看,可以把乡村治理看作具备相应功能的一种治理结构,它主要是乡村治理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和社会要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一种规范各行为主体行为的模式或制度;从治理方式层面看,乡村治理是法治、德治、自治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从整体上讲,乡村的有效治理是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科学组合,即如果把乡村治理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则是一个由各主体、制度和机制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各种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
乡村治理主要包括乡村政治、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乡村社会公正公平等互相联系的四个方面。其中,乡村政治的稳定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是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也是乡村治理的首要目标,国家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援助是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前提,乡村文化的繁荣和乡村社会公正公平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条件。
乡村治理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权力配置方式的多元化、治理目的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及治理过程的自主化四个方面。
(1)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是治理理论的首要内容。治理理论特别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除政府外,治理主体还包括其他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在乡村治理中,乡村治理资源的多元性导致了乡村治理主体多元性的存在。乡村治理主体不仅仅是正式的权力机构——政府,还包括乡村内部各种得到村民认可的权威组织机构。
(2)权力配置多元化。在传统的乡村管理理念中,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只有政府掌握着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的运用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运行,但是治理理论却打破了这一定向思维,提出了权力依赖与权力的多元化配置。当前,乡村治理权力配置开始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型”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统筹结合型”过渡,广大乡村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进程中,群众呼声与群众意见越来越重要。
(3)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导向。乡村洽理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实现对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实现乡村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即乡村治理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导向。乡村公共利益是政府与乡村民间组织、私人机构,甚至是村民个人合作的前提治理理论打破了政府活动代表公益、私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代表私益的狭隘观念,而是提倡两者的目标有机统一,二者能够进行有效合作,从而能够追求乡村公共利益最大化。
(4)治理过程自主化。乡村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不确定的过程,其所涉及的一切事务都围绕着互相联系日益紧密的乡村居民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化需求展开。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上述需求,既需要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与实施加快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的战略,更需要乡村居民以乡村自治自建为基础,将传统“输血”变革为“造血”,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因此,乡村治理理论要求广大乡村地区在宏观上要积极利用国家支持乡村发展的重大政策优势,在微观上更应该倡导实行村民自治。
乡村治理的重点
(1)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即积极发挥自治、法治和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各自作用。强调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其中,乡村自治指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关涉乡村重大事项的参与权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基层民主真正实现基层群众当家做主,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乡村法治则通过构建法治化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方面的正当要求;乡村德治则是突出强化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满足群众在精神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因此,“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推进法治与德治的共生,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提高乡村居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乡村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人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蕉含的道德规范,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培育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诚信观念,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3)吸引精英力量,建构多元治理主体新格局。要调整乡村人才引进政策,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完善乡村人才晋升考核机制,还应当给予回乡就业特别是回乡创业的政策扶持。结合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推进的历史机遇,适当放宽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大学生村官留村、留镇发展,并积极引进、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德治,即以德治国,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等形式实现。
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情感支撑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应注重乡土人情、德道规范的情感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规范要求应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沉淀在民族精神中的推已及人、行为适宜、遵守规矩、谨守本分、明辨是非、温和友善、诚实守信、忠国爱家等传统美德,也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乡村文化,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标准。通过道德标准体系的完善,乡土信任的重建,正民心、树新风,营造乡村德治氛围,维护乡村德治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正义的制度保证。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乡村德治德育建设
1.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乡村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 传承发展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既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也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
4.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低俗婚俗、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重点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决抵制信奉邪教等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自治、法治、德治之间的关系
基层社会的三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三者功能作用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合力共治。
1、自治是法治、德治的目标
基层社会自治重点是解决治理的具体形式和载体问题及加强乡村集体治理能力要正确处理好三治主体之间的内部协同关系,在乡村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下,增强乡村居民参与能力、议事协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心理咨询干预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资源优化能力,村支部和村委会联动与资源优化能力。
2、法治是自治、德治的保障
基层社会法治重点是解决治理的现实依据和手段问题,加强乡村依法办事能力。要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发挥驻村派出所、乡村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志愿者的作用,推进覆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协商能力、乡村矛盾预防能力、乡村矛盾化解能力、利益意愿表达能力。
3、德治是自治、法治的基础
基层社会德治重点是解决治理主体思想精神层面的素质修养问题,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要突出强化乡村文化的引领能力,讲好乡村成员身边的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居民对乡村的社会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乡村是我家的集体意识,打造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价值推动力。要着力凸显乡贤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
创新治理模式,探索乡村智治途径
乡村智治,也称乡村智慧治理。乡村智慧治理是指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乡村各项内容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使得乡村治理更加智能化、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化、村民生活更加便捷化。乡村智治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治理方式的创新与探索,是促进乡村建设现代化的主要模式,是提高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实施效率的有力举措。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迭升级,智慧化、智能化已然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新名片与社会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大家也普遍认为,智慧社会也将成为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新社会形态。在此背景下,乡村治理模式理应与时俱进,特别是通过运用智慧技术手段以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有利于丰富并健全集自治、法治、德治于一体的现有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乡村数字治理新途径,更好更快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格局。
梳理各类乡村智慧治理的具体实践案例可知,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智慧治理源于村务公开的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存在的村务公开、村民参与难题,推进乡村善治。乡村智慧治理基于当今科技手段和技术条件,先进的智能设备为乡村社会治理中智慧治理创造了技术基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智慧治理、乡村数字治理体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乡村智慧治理的推动实施有利于推动乡村内生发展,打造形成多样化的智慧乡村,从而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