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揭东区 >霖磐镇 >德中村 >村级组织运作 >党组织运作 >党组织建设 >思想建设 返回列表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支点
发布时间:2023-08-07 15:24:26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为我们党不断开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必将有力促进百年大党思想理论建设再出发并铸就新辉煌。

  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进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精神旗帜引领着的深层次变革。

  关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我们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站稳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的发展目标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就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坚持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方面达到了新境界。

  历史充分证明,在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已成为普遍共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将无比坚定。

  不断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在党的领导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党的领导理论创新,塑造出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理论创新场域。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可能胜利的。”党的领导理论在与革命实践结合中的形成和确立,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庄严地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围绕在全国执政条件下谁来领导、如何领导、领导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回答了党的领导的主体、方式和内容等基本问题,并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旗帜鲜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他强调,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等等。江泽民强调,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标准。新时期党的领导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指引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创造性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创造性地概括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强调协商民主是我们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等等。这些重要论断科学概括了党的领导的根本要求、实践路径和目标指向,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理论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到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新时代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政治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从毛泽东作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重要论断,到邓小平强调“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断丰富发展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从战争年代追求翻身解放的需要,到建设和改革年代追求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再到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需要理念在内涵、层次与标准上不断得到提升。从依靠人民监督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延安窑洞对”,到“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改革举措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再到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人民评判与监督的思想自觉在不断增强。从毛泽东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新时期重申群众路线,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注重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强调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提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践行群众路线的态度一以贯之、堪称楷模。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握“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紧密结合,在坚持与继承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新与发展,极大地强化了党的思想建设的价值立场,为深化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大力支持、顺利实现自身历史使命增添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加强党的建设全局,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聚焦事关党、国家、民族和人民前途命运与根本利益的根本问题,在信仰信念、发展道路、领导力量、依靠力量这些重大支点性问题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创新理论成果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引领变革,从而不断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