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解】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在改造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明德慎罚”的思想,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这一主张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启发为政者必须身体力行,成为表率,以高尚的品德修养自我,治国理政,就像夜晚的明星一样指引人前行。
2、苟正其身矣
【古语】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春秋《论语·子路》)
【译文】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么能纠正别人呢?
【随解】为官者的品行修养十分重要,正己才能正人。孔子的这句话和他对季康子问政时的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取不正”的意思一样,强调领导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率先垂范对为政的作用。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正己才能令通,如果领导者说一套做一套,首先就丧失了人格,人无信不立,人格没有了,人们自然也就不会信任并听令于你了。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3、君子之德风
【古语】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春秋《论语·颜渊》)
【译文】先生施政,为什么要用刑杀?您如果想善良,百姓自然会善良。领导者的德行就像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就像是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然跟着向哪边倒。
【随解】孔子认为,君主、官吏道德好坏,不仅影响国家的兴衰存亡,还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他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意思是为政者重视,百姓就不敢怠慢和轻视;为政者讲究道义,办事公正,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为政者重视诚信,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对待。如果能做到这些方面,四面八方的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你。荀子也说过:“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领导干部是群众的榜样,官德官风好且正,就会大化流行,从而演变为好的民德民风;而官德败坏,官风不正,就会导致民德滑坡,民风败落。
4、见利思义
【古语】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春秋《论语·宪问》)
【译文】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了。
【随解】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的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首先应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取,也就是《论语》里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摘自《廉政教育古今箴言》)
来源:山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