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民法典》的颁布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只是九部法律的合集。它在法律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民法典》哪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民法典》每一条都和我们公民息息相关,以下整理了一些看点集锦:
1、关注“头顶上的安全”明确高空抛物责任
2019年8月22日,侵权责任编草案新增规定,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针对上述问题,提请审议的草案,“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拓展和完善”。
草案除了增加“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的规定外,还增加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如有发生此类情形的,“有关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同时,还明确“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才适用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的规定。
侵权责任编草案新增的这款规定,表明了法律的鲜明态度,就是要“令行禁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平衡权利保护与数据流通间关系
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第1035条明确了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条件,强化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草案规定,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收集、处理,并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当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应当公开收集、处理信息的规则;应当明示收集、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一是明确了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遵循的原则和条件,强化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草案规定,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收集、处理,并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当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应当公开收集、处理信息的规则;应当明示收集、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二是明确了自然人具有查阅、抄录、复制、更正、删除其个人信息等权利,信息收集者、控制者负有不得泄露、篡改、向他人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的义务以及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义务。
三是规定了收集、处理个人信息不承担责任的特定情形,促进数据共享利用。草案规定,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是在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范围内实施,或者是处理该自然人自行公开的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信息,以及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该自然人合法权益而合理实施的,这些行为不承担民事责任。
3、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费
2018年8月27日,在当天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审议“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续期问题”。
对于备受关注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续期问题,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中并没有作出进一步明确,而是作出了一个原则性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有委员表示,现行相关法律以及行政法规对于住宅建设用地如何自动续期和缴费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民法典的物权编增加相关内容,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跟进修改和完善,可能会直接影响千家万户对于未来负担的预期。对此不少委员都建议,应明确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期限、续期费用支付标准、办法、方式,以及缴纳或者减免的具体规定。
4、姻关系续存期间夫妻共同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