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思想内涵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把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之一提了出来。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事业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得过且过,有的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然置之,甚至欺压群众、侵害群众利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问题易发多发,不仅大案要案时有发生,而且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较多存在,令人触目惊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二)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思想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凝聚人心、成就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把信念坚定作为好干部的第一标准,一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他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那些“不信马列信鬼神”的现象,那些是非观念淡漠的现象,那些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现象,那些在原则性问题面前立场模糊、不敢亮剑的现象,强调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的问题,要求全党同志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可以说,坚定理想信念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红线,是讲话之所以有强大感召力的重要原因,也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力的重要源泉。
(三)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关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思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是要靠严明纪律,就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标准。十八大后不到一个月,中央政治局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展现出严于律己、以上率下的决心和姿态。在中央纪委二次、三次、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要求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他强调,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强调扎牢制度篱笆,严防“牛栏关猫”;强调党的规矩面前,不能搞特殊、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强调要敢抓敢管,不能让党纪党规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中央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制度规范,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刚性约束,党员干部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意识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进一步巩固。
(四)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强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怎样是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干部选拔任用提出了标尺。“郡县治,天下安”,总书记特别关心县委书记队伍,提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和“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的要求。针对选人用人中存在的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干部工作公开,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从严管理干部,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这些重要思想,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执政骨干力量提供了重要遵循。
(五)对作风之弊进行大扫除——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问题”,“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不能见怪不怪,不能安之若素”。他多次以“霸王别姬”警示全党,认为作风问题“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要求全党要有危机感,否则“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党中央以不信清风唤不回的决心,坚决向不正之风开刀,向潜规则宣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全党上下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整风精神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狠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舞台上的奢华、会所中的歪风,剑指月饼、贺卡、节礼、年货,抓细抓实、抓住不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人们深切感到,素日习以为常的做法现在行不通了,曾经积重难返的不良现象开始改变了,潜规则渐渐没有市场和通道了。这一切有力回应了“是真改吗”的疑问,“能坚持下去吗”的担忧,政治生态就从这点滴的改变中开始重塑清明。
(六)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思想
腐败是社会毒瘤,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又斩钉截铁地说:“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从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国家级领导人被查处,到50多名部级干部纷纷落马,从已退休多年的贪官被追究,到一大批逃往海外的犯罪分子被引渡、劝返,反腐败斗争以雷霆之势深入推进,形成了强大震慑,树立了党的权威,赢得了党心民心。党中央不仅通过“拍蝇打虎”,让党员干部不敢腐,还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制定实施新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五年规划,努力实现党员干部不能腐、不想腐;深化反腐败体制改革,落实“两个责任”,实行“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充分发挥巡视的“利剑”和“尖兵”作用,中央巡视组完成对各省区市的巡视全覆盖,派驻纪检组全覆盖,等等。反腐败铁拳愈加有力,反腐败“天网”越织越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指出:“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人们愈加坚信:只有我们党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河清海晏、官清民安的社会必定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明特点
(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
领导中国这样的大国实现复兴,使命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这其中关键中的关键、紧要中的紧要,就是把我们党建设好。习近平总书记刚一上任,在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坦言“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这其中就包括“对党的责任”。他坦言“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看不到问题和症结所在,那危险就不远了”。他深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任务尤为紧迫,是一场持久战”,但坚定地表示“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这些话语把党中央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意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真管真严、敢管敢严的决心和态度
长期以来,我们在从严治党上进行了很多实践和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积累了重要经验。但这些年来,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是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取得明显成效,“原因就是我们坚持言必信、行必果,认认真真管,实实在在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一切何必当真的观念,一切干一下得了的想法,一切得过且过的心态,都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大害而无一利的,都是万万要不得的!”他要求,“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十八大以来,不论是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还是强调从严管理干部,不论是强调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还是严厉打击腐败分子,始终突出一个“严”字。从抓办公用房、公车配备、出差餐饮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到“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要追”,党内外、国内外都能深切感受到新一届党中央在管党治党上“动真格打硬仗”。
(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管党治党也必须抓住问题、聚焦问题、点中穴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务求实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展现出直面问题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以很大篇幅直指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毫不掩盖、毫不回避,给全党以极大的警醒和触动。他指出“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要对症下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中央关于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是奔着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紧迫问题来谋划、来部署、来推进的。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深恶痛绝、反应最为强烈的“四风”问题,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打到了七寸,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为全面从严治党找准了切入点、创造了好的条件。
(四)抓常、抓长的韧性和耐心
党内存在的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管党治党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这么多年来,党的建设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没有走出抓一抓好一好、放一放就松下来的怪圈。症结就在没有抓常、抓长,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则放任自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警示全党,要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抓长,就是持久抓、见长效。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抓作风建设还是抓反腐败斗争,无论抓思想教育还是抓制度建设,中央都始终强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始终强调一抓到底、扭住不放。正是凭着这样的韧劲和耐心,管党治党的效果逐渐显现,人民群众的信心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