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向社会公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
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面推开,使得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乡村建设行动作出全面部署,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这件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
破难点,绘蓝图,规划编制统领乡建之路
要发展,先规划。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要遵循的一条重要依据,过去由于缺少村庄规划的指引,不少地方村庄无序建设,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盲目赶农民“上楼”的现象。乡村建设要先规划后建设,要注重保留乡土味道,为了农民而规划,为了农民而建设,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补短板,强弱项,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之基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一直制约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
(1)要想富,先修路。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基础设施不仅要建好,更要在建成后管好用好。“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通过规划引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从村庄的需求与农民的需求出发,把设施建在“刀刃”上,推动5G、物联网等新基建不断向农村覆盖延伸,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管护标准、监管办法,避免建成后无人管、无钱管等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建得好,才能让亿万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子“靓”,里子“实”,环境整治擦亮乡村之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关乎农民生活方式、卫生健康、生活品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村里好多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和年轻人,毕业后不愿意回老家居住,现如今,户户用上了无害化厕所,干净多了,孩子也都愿意来家住了,年轻人也更愿意回乡打拼了……”说起农村改厕,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湾村村民王芝慧感慨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发出像王芝慧这样的感慨,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厕所已经不再是避而不谈的话题,农民如厕更体面、更方便。
“垃圾不落地,村庄更美丽。”为了提升农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每年,农业农村部都会牵头组织部署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四季战役。2021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继续通报表扬106个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得到了改变,整洁、干净、有序正成为当前乡村的最亮底色。
保障兜底,精神富足,公共服务唤醒乡村之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一直是城乡差距过大的重要体现。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事项,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看病报销再也不分“城里人、乡下人”,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充保险等逐渐完善,“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已成为过去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过去,在大部分农村,农闲时农民文化生活匮乏,仍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蔓延。如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搭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它作为一个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弘扬农耕文化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