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 大力提拔新生力量,是党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提出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世界上各种力量发生新的分化和改组,局势出现动荡。随着中美之间的斗争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提出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党认识到,要确保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培养和造就新生力量。
1963年9月中央组织部向党中央提交的《加强地委以上各级领导核心,大力培养第一把手接班人》报告显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把手的平均年龄是 56岁,再过十年、八年,岁数大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如果现在不注意培养第一把手的接班人,将来就会有脱节的危险。报告建议有计划地注意培养第一把手的接班人。党中央认为这个报告是正确的,要求中央组织部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办法。
1964年5月,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向毛泽东汇报了辽宁省一个公社大队党支部书记培养支部接班人的做法,认为这个党支部 “有政治远见”,提出应重视“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接班人”。在五六月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说,宋任穷写的报告,很值得注意。不注意培养后代怎么行?为此,他提出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即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不久,毛泽东对此又作了进一步阐发,指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同年9月,中央组织部提出培养提拔新生力量的四项工作,即将年轻优秀的知识青年干部分批下放到基层挂职锻炼;将理论水平较低但有培养前途的干部送到各级党校学习;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工农干部带助他们提高文化:领导干部搞好传、帮、带。随后,中央和地方的组织部门选调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到基层挂职眼炼。1964年、1965年又分两批从应届大学生中挑选了1000多名优秀分子进行培养。
1965年8月,中央组织部向中央呈送报告,提出培养和提拔一批优秀干部到县、地区以至省的领导岗位工作,建设在两三年内对适合担任省委书记、常委,地委书记、地区行署专员,县委书记、县长的干部,先提拔到第二把手、第三把手的岗位,进行培养锻炼,成熟后提拔到第一把手的岗位,争取在两三年内先解决县-级的问题,然后用更长一点的时间解决地区级和省级的问题。中央同意这一报告后,培养提拔新生力量工作有力开展起来,当年全国就提拔400多名省、地区以上领导干部,其中担任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的部长、副部长以及省委书记的就有数十人,相当一部分人的年龄在50岁以下,他们中的有些人后来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员。
着眼于扩大新生力量,中央还开展了接收新党员的工作。鉴于“大跃进”中党员队伍迅速扩大、党员质量有所下降的状况,中央于1961年、1962年相继发出通知,要求慎重发展党员。从1961年到1964年,全国党员人数只增加了60万人,存在青年党员过少等问题,如2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只占党员总数7.2%,比解放初期减少了17.4%。1964 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有领导有控制有重点地接收新党员的指示》,提出应该把接收新党员当作一项经常的工作去进行。1965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组织部提交的《关于目前党员的情况和今后六年接收党员意见的报告》,要求积极地较多地接收新党员。按照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生产-线,注意吸收青年党员,逐步建立起组织员队伍。经过努力,1965 年全国接收新党员94.3万人,1966年接收新党员工作出现了大发展,共接收新党员319万人。
培养提拔新生力量的工作,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没有贯彻始终,但这项战略性任务的提出和初步实施,关系到党的干部队伍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因而具有长远的重大意义。